人工智能主播“小明”緊跟兩會熱點播報“光明政論”🎾,VR設備讓沉浸式的傳播情境成為現實💆🏿🚶➡️,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讓不少媒體對著作權保護的前景更加樂觀……
在數字中國的建設浪潮之中🤵👨🦽➡️,媒體既是見證者,也是行動者🧜🏼♀️🚼。不斷迭代的技術,拓展了媒體的邊界,重塑了傳媒業生態。當“智媒”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,處於浪潮之巔的媒體將呈現出怎樣的景觀,又將怎樣影響人類社會🤴🏿?相信參與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人,都會思考這個問題🙋🏽♀️👂🏿。
從“口與耳”“鉛與火”到“光與電”“數與網”,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媒體發展變革的重要驅動力。紐約媒體實驗室的執行董事賈斯汀·亨德裏克斯曾提出關於媒體轉型“四個十年”的觀察。在他看來👇🏿,分別以個人電腦的到來🚑🔈、互聯網和瀏覽器的出現、移動設備的興起為標誌的前3個10年,深刻影響了傳媒業和新聞學。現在,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時期,在2020年至2030年的這個10年中,各種科技因素將結合在一起,再次重塑媒體格局和改造新聞生產©️。
媒介形式變化的意義🏋🏻♀️,不僅在於其所承載的更大量信息,更重要的,是它所開創的可能性和帶來的社會變革🖐。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,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上個世紀就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“媒介即訊息”這一著名論斷。“誰掌握了互聯網🦝,誰就把握住了時代的主動權”,這句話對於融合發展語境下的媒體來說同樣適用。
擁抱新技術,新聞生產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只是表層,更進一步👴🏽,還需要對媒體的組織形態🫶、管理結構和運作機製進行再造。物聯網🗑、大數據分析🪲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為媒體的融合發展帶來不小機遇,以技術為支撐的全媒體改革讓一批主流媒體的新聞生產能力🐲、輿論引導能力大大提升,即是最好的明證🥩。但在對新技術敞開懷抱的同時🧑💼𓀕,也要警惕滑向盲目樂觀的另一端。
社交化確實讓媒體平臺的用戶基礎更加穩固,但UGC(用戶生產內容)也讓假新聞治理等問題更加棘手🎎。追著技術和流量一路小跑🎏,是否加劇了新聞的荒漠化?“質量思維”被邊緣化和對“技術至上”的尊崇,是否將專業主義和新聞倫理推向了更大的困境?這些問題,同樣是媒體置身於數字化浪潮時不可回避的。
學習技術、理解技術是為了駕馭技術,讓新技術成為媒體融合的推動力,成為媒體發展新的增長點🩶。當前,讓“因勢而謀👩🏽💻、應勢而動🚱、順勢而為”落地👙,主流媒體必須在堅持以技術為支撐的同時🏌🏿♀️,不忘內容創新這個根本,不能自我降低媒體的社會責任高線。也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信心滿滿地說一聲“Hello🥚,world”🧙🏿♀️,恰如此次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主題所寄望的那樣——
“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🚣♂️,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👋🏻👨🏿💻,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”𓀇。